——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模具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王正才 周艺红 张振 陈姜帅 吴银富
■特色为笔 绘制“双高”建设新画卷•浙江篇
模具产业处于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前端,具有高产值、高效益、高带动作用。进入21世纪后,模具产业由机械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并对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时代召唤,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直面现阶段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短板,精心组织、精细谋划、精准施策,创新构建岗位赋能、项目提质、螺旋上升的“智能+”模具人才培养“阳明方案”,在建设强国的浪潮中充分彰显学校的智慧与风范,更为全国同类院校的模具人才培养树立了一个鲜活且极具特色的成功范例。
溯源·淬炼·改革创新
余姚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的故里,也是浙江省三大模具产业集聚基地之一,素有“塑料之乡、模具王国”之称,对高层次高技能模具人才的需求量极大。2010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余姚共建“阳明学院”,培养区域模具产业所需人才,“阳明学院”的成立可谓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2013年以来,学校依托模具专业带头人领军项目、省优势专业建设项目、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深化“三岗三模”模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4年,积极践行“知行合一”理念,学校进一步明确了运用王阳明思想培育模具人才的目标。2017年,形成了岗位赋能、项目提质、螺旋上升的“智能+”模具人才培养的“阳明方案”。
一路走来,该成果始终秉承王阳明“知行合一”教育思想,以培养会软件、精设计、强智造、懂成型的“智能+”模具人才为目标,对接模具设计、编程与加工、装配与试模“三个岗位”,融合“课证赛研”教学资源,赋能理实一体教学;围绕简单、中等、复杂“三副模具”,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提升教学质量;企业跟岗、轮岗、顶岗不断线,锤炼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螺旋上升。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教学改革成果获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全国一等奖和市级一等奖,阳明学院的育人成效得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40多次。
探索·实践·优化路径
——应局:直面现阶段模具人才培养短板
问题向来是探索与实践的出发点,学校直面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与智能化模具产业岗位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性有待提升,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程度不高、学生技术技能难以实现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融合发展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持续培育等问题,精心梳理问题清单,找准解决问题的支点和突破口,开启岗位赋能、项目提质、螺旋上升的“智能+”模具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为区域模具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破局:创新“智能+”模具人才培养模式,破解难题
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基于模具人才成长规律明确培养目标,破解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与智能化模具产业岗位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性有待提升的问题。
精准对接模具产业链核心岗位群,遵循“数字化设计优化为基、智能化加工制造为重、成型工艺分析为先、综合能力为本、劳动素养为根、工匠精神为魂”的“智能+”模具人才成长规律,明确会软件(会用AutoCAD、UGNX、MES等软件)、精设计(精通3副典型模具的设计与优化)、强智造(加强智能加工单元操作和维护,加强工业机器人操作、RFID技术应用等)、懂成型(懂科学试模和成型工艺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接“三个岗位”,融合“课证赛研”教学资源,赋能理实一体教学,破解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程度不高、学生技术技能难以实现有效提升的问题。
紧密对接模具设计、编程与加工、装配与试模“三个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厘清课程设置标准和理实一体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方案。结合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和国际证书,优化理实一体教学设计。将技能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融入理实一体教学实践,以赛促教。与浙江湾区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活页式教材。通过“课证赛研”教学资源的融合,赋能理实一体教学。
此外,学校以模具企业简单(二板模)、中等(带滑块、抽芯、斜顶的模具)、复杂(双色、热流道模具)“三副模具”为项目载体,动态融入模具标准化同步设计新规范、智能化加工新技术、科学试模新工艺,有效衔接学校、企业、跨企业训练中心“三元”场所,高效开展工学交替“双轨”教学,通过优化教学空间和时间提升教学质量。
跟岗、轮岗、顶岗不断线,锤炼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螺旋上升,破解学生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融合发展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持续培育的问题。
建立校企协同设计跟岗、轮岗、顶岗方案合作机制,实施双主体考核,按照学徒到员工的成长要求逐级提升考核标准。方案融入知行合一、学用相长理念,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磨炼学生道德品质,激励学生怀匠心、守匠情、践匠行,保障学生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同步螺旋上升,培养企业可用、好用、爱用的人才。
该成果优化了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学校主动对接模具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新需求,遵循“智能+”模具人才技术技能养成规律,通过三个岗位、三副模具、三个阶段的分层分阶培育,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动态融入人才培养,形成合作企业实训实习岗位“多”、学生能力提升“快”、教师技术服务“好”、毕业生适岗时间“省”的智能化时代模具人才培养新路径。
该成果构建了高职模具专业校企合作新生态。企业真实产品为教学所用,以模具企业真实模具产品为理实一体教学项目载体,在第二、三、四学期开展递进式实训教学。企业培训导师为教学所用,围绕“智能+”模具人才学习需求打造专兼结合的结构化师资团队,发挥企业培训导师在课程标准开发、实践实训教学、学业考核评价中的作用。企业生产空间为教学所用,集约利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生产空间,实施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检测、自动化加工、科学化试模、大数据管控岗位训练。
该成果培育了高职模具专业人才素质提升新理念。学校将王阳明思想贯穿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始业教育阶段,关注“心即理”(价值存在),组织新生参访王阳明故居,了解名人功绩,引导新生明确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在校学习阶段,关注“知行合一”(价值判断),开展“知行”杯体育文化月、“知行合一、团队熔炼”素质拓展、“阳明讲堂”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习就业阶段,关注“致良知”(价值归宿),磨砺、锻造新时代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
成果·运用·春华秋实
随着岗位赋能、项目提质、螺旋上升的“智能+”模具人才培养“阳明方案”的不断创新、淬炼、实践、再创新,现如今,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示范引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方面:2020、2021届学生全部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获技能大赛国家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世界机器人灭火比赛季军,全国行业、省级技能比赛奖项60余项;毕业生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行业技术能手、省青年岗位能手、市“五一”劳模等11项荣誉称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1项,年均为当地企业解决16项生产工艺技术问题,为企业设计开发商品模具108副(件)。
专业建设方面:获评市品牌专业、省“十二五”“十三五”优势专业、国家教育部门骨干专业,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获批省模具行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基地;“基于跨企业训练中心的‘三元双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典型案例;“精密模具开发”项目成果获2019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暨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展“优秀成果奖”;获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模具类(高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全国一等奖和市级一等奖。
此外,毕业生有84%留在当地工作,518人就职于市值千亿元的舜宇集团,203人就职于行业头部企业大丰实业,120人就职于中国模协重点骨干企业宁波远东制模有限公司,等等;累计收到50余家模具行业企业的感谢信。
成果推广方面: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工程训练”课程按“三岗三模”轮训法在跨企业训练中心实施,涉及工业设计、化工等10个专业,受益学生达1.7万余人。同时,为40所高职、本科院校的300多名机械模具类专业教师开展“模具核心技能”和“现代学徒制”培训;主编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被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学校采用;30所高职、本科院校来院考察“阳明方案”;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职业院校开展经验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该成果带头人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高水平模具专业带头人,还承担国家教育部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国家人社部门“模具设计师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浙江“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等的评审和编写工作;负责模具专业国赛、省赛的规程和赛题编写;兼任全国机械模具专指委、全国轻工模具专指委、中国模协职教委等协会的副主任委员。
回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岗位赋能、项目提质、螺旋上升的“智能+”模具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践,澎湃的活力与优异的成绩令人称赞。未来,学校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推动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王正才 周艺红 张振 陈姜帅 吴银富)
《岗位赋能 项目提质 螺旋上升》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25日第7版